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 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土地政策:政府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限制土地过度开发和滥用,鼓励农业集约化经营,推动城市化进程,以保护土地资源。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合理安排土地开发利用。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科学的开发利用土地,切实减少土地浪费和污染,保持土地资源结构的稳定和改善,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强化土地环境保护。采取措施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土地,禁止非法采砂、采掘和砍伐,减缓土地负担,降低环境污染,保护土地环境。加强土地质量管理。
保护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资料拓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估
土地适宜性的评估建立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它与特定生产对象的生长条件相联。通过评价,可以对土地进行分级,以质量和数量来衡量其适宜性。土地的长期利用需考虑未来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植被破坏、灌溉系统发展等,这些变化会改变土地的适宜性或限制性。
土地规划中的关键概念是土地适宜性,它指的是特定地段对特定用途的适应程度。这种适应程度取决于预期收益与投入成本的平衡,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如投入-产出分析来量化评估。除了经济效益,土地适宜性的评价还应考虑社会和生态效益,特别是对于非生产性用途,如旅游和自然保护。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关键的评估工作,旨在确定土地是否适合特定用途以及适合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一过程涉及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如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经济属性,如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预定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和城市两种。
八年级地理。为什么要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程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其广义定义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极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定义是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般国有工矿区为大、中型工矿区,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但易管理,企业自身调控能力强,能在有关部门监督下,进行土地复垦工程,乡镇和个体工矿区属小型工矿区,数量多,分布广,难管理,往往以眼前利益为主,不考虑长远利益,土地复垦工作极为棘手。
土地复垦是指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对因生产建设活动挖损、塌陷、压占而废弃的土地,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土地进行整治和恢复利用的过程。矿区土地复垦的对象主要包括四类:挖损地、压占地、塌陷地和占用地。本文讨论的矿区土地复垦规划是指单个矿区的复垦活动,是与矿山设计同时进行的规划活动。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耦合
1、“蓝色空间”地类形态。河流水系呈网络式耦合,坑塘、水库水面呈星散式耦合。3 土地利用空间的系统耦合 系统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耦合潜力的系统,在人为调控下,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中形成新的、高一级的结构功能体,即耦合系统。
2、在武安市域内,以绿色、蓝色空间为中心,以景观边界为纽带,以连片式、星散式、分散(支)式格局为耦合键进行横向耦合,构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以相互连通的生态网络廊道为条件进行系统耦合。
3、对于矿业城市来说,城乡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空间耦合(五色空间)主要是绿色空间(绿地与植被、林地)、蓝色空间(水与湿地、水域用地)、红色空间(建设用地、人居环境和建筑物)、黄色空间(耕地、农用地)、灰色空间(矿山、废弃地以及交通廊道、独立工矿用地)的相互融合、协调统一。
4、高效优势是SP的总体特征,也包含在主动优势和空间联系优势之中,SP组分的鉴别和耦合是土地安全格局构建的核心内容[155]。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安全的要素及其原理,识别安全格局中关键性的部位,是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基础。
5、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标准,提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耦合方案。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标准,并对西石门矿区生态服务价值、矿山公园建设后的生态服务价值、居住用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